来源:中国气象网
发布时间:2025-05-21 16:13:31
烈日炙烤,热浪袭人。5月19日,河南省新乡市最高气温达到40℃。在中原农谷的高标准农田里,正处于灌浆期的小麦面临着严峻挑战。
19日14时,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农业气象专家郭康军、张炜栋、张渝晨等人顶着烈日,穿行在麦垄之间,开展干热风灾害影响专项调查。
“小麦冠层温度44℃,湿度31.2%,风速0.15米/秒。”郭康军查看手持风速仪后说。
连日高温干燥天气已经对小麦灌浆构成直接威胁。为了弄清楚干热风是否已对小麦造成实质性影响,专家们不敢有一丝松懈。郭康军介绍,干热风是一种高温、低湿,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农业气象灾害,主要影响小麦灌浆,易导致千粒重下降,造成产量损失。
5月19日至21日是此次干热风过程的较强影响时段。目前,豫北、豫东区域的小麦正处于灌浆中期,是受干热风影响的重点区域;而豫南、豫中等黄河以南大部地区的小麦已进入灌浆后期,受干热风的影响相对较轻。
河南农业气象专家郭康军、张炜栋在测量小麦行距。杨芳 摄
在田间,专家们一边采集数据,一边俯身察看麦株叶色,判别小麦籽粒饱满程度。张炜栋和同事现场组装完成光合速率测定仪,连接探头后开始测量。“我们用这台仪器主要是测小麦旗叶的光合速率,看一下它现在灌浆的程度是什么样的。” 张炜栋熟练地用探头夹住一片旗叶,边操作边介绍。
烈日下,两块毗邻麦田的长势差异也逐渐显现。“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干热风灾害预警信号,及时进行浇灌的田块,小麦绿叶数较多,长势比较好,籽粒也更饱满。而没有及时浇灌的田块,小麦的灌浆情况比较差,已经出现了提前成熟的迹象。”郭康军抬手擦去额头的汗水,继续察看麦株状态。
为准确评估灾害影响,专家团队同步采集了田间温湿度、风速、土壤墒情、光合速率和籽粒样本,并将根据规范测定千粒重。张炜栋说,他们将结合监测资料,对采集到各类数据进行比对分析,并由此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,为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提供依据。
当前,河南气象部门正加密观测频次,强化气象卫星遥感监测,持续完善灾害评估模型。专家建议,豫北、豫东等受影响区域,要抓住未来三天的关键窗口期,加强小麦“一喷三防”作业,提高小麦抗逆能力,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。
夏粮在田,收成在望。面对高温与干热风挑战,农业气象专家坚守田间,以脚步丈量墒情,用数据守护丰收,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气象支撑。
(作者:杨芳 张莹 责任编辑:张林)